工藝改善已成為顏鐵梅的一種習慣,貫穿于他的整個工作中。顏鐵梅說:“在保障質量的前提下提高效率,反過來會更關注質量。”顏鐵梅認為,進行工藝改善,既能降低勞動強度,又能提高產(chǎn)品質量和效率,于公于私都十分有益。他更希望自己的這些成果能夠在路機事業(yè)部、在集團進行推廣,創(chuàng)造更大的效益。
12月4日,星期三。做早操,聽領導講話,三一集團路機事業(yè)部的顏鐵梅回到自己的工作崗位,準備設備、工具、物料,開始一天的工作。
這是顏鐵梅在三一工作的第10個年頭,一切對他來說是如此熟悉,熟悉到成為生命的一部分。但是顏鐵梅沒有讓生命成為固定模式,日復一日的原地踏步。他將質量與效率融入自己的日常工作,將創(chuàng)新培養(yǎng)成自己的習慣,僅2013年就完成工藝改善40余項。
走進三一23號廠房,各種路機生產(chǎn)設備有條不紊地運轉著,發(fā)出和諧的機器轟鳴聲。從生產(chǎn)線到機加區(qū)到裝配線,工人們如火如荼地奮戰(zhàn)在各自崗位上,整個廠房呈現(xiàn)一派繁忙景象。在廠房中穿梭前行,記者來到機加鉗工班工作區(qū),顏鐵梅正在聚精會神地進行軸承蓋的加工。
軸承蓋要經(jīng)歷鉆模、鉆孔、倒角、攻絲等加工流程。每個軸承蓋要鉆6個孔,只見顏鐵梅操作著搖臂鉆床,不一會便完成了一批鉆孔工作。顏鐵梅告訴記者,以前,工人要先將軸承蓋固定在工作臺的卡盤上,再操作搖臂進行鉆孔。完成整個軸承蓋的鉆孔后,移開搖臂,取下鉆好孔的軸承蓋,再裝夾新的軸承蓋進行加工,如此周而復始。
為了提高工作效率,顏鐵梅提出了連鉆的概念,并制作了連鉆鉆孔工裝,將工作臺上的一個卡盤變成兩個裝夾固定裝置。這樣一來,工人在對一個軸承蓋進行鉆孔的過程中,可以同時進行另一個軸承蓋的裝夾,實現(xiàn)鉆床連續(xù)不斷地進行加工。“連鉆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,不僅節(jié)省了裝夾和取下的時間,提升效率100%以上,而且降低能源等損耗30%以上。”
顏鐵梅完成一批軸承蓋的鉆孔工作的間隙,一個同事過來借鉆頭。顏鐵梅指了指身后的工具箱,示意同事自己取。打開顏鐵梅自制工具箱,只見各種型號的鉆頭、絲錐、佯沖、斜鐵、銼刀等工具,整齊地分層擺放在專屬的工具槽中,并貼上了標簽。“以前,這些工具全部一起堆放在工具箱里,用的時候要找半天,還容易劃傷手?,F(xiàn)在,需要用到這些工具時,什么種類、什么型號,一下就能找到。”顏鐵梅的自制工具箱方便了自己,也成了車間里的寶貝,不時有同事找不到自己需要的工具過來借用。
更換鉆頭,進行倒角,去除毛刺,一切駕輕就熟,顏鐵梅開始進行攻絲(即制作內螺紋)。“以前,工人只能用手控制軸承蓋攻絲,作業(yè)過程中容易出現(xiàn)物件偏移,且存在一定安全隱患。同時,絲錐加工一段時間后,粘有大量鐵屑,易導致絲錐卡死、扭斷以及攻絲爛牙。”
顏鐵梅調查分析發(fā)現(xiàn),攻絲無固定工裝和絲錐磁化現(xiàn)象嚴重是影響攻絲質量與效率的主要原因。為此,顏鐵梅制作了攻絲固定工裝,確保軸承蓋在攻絲過程中無滑移,并制作刀具消磁器,解決了絲錐作業(yè)過程中鐵屑粘附的問題。“實施后,產(chǎn)品合格率從95%提升至97.5%,攻絲效率從每小時130個提高到180個,效率提升38.46%。”如今,在路機事業(yè)部,已形成小型盤類件攻絲作業(yè)標準和消磁作業(yè)標準。
完成軸承蓋的攻絲后,顏鐵梅特意將攻絲鉆頭取下來給記者觀看。原來,顏鐵梅也對它進行了改進。與普通攻絲鉆頭相比,鉆頭尖端制作了三道槽。“別小看這槽,攻絲的時候,可以減少鐵屑殘留在攻絲孔中,避免攻絲爛牙、絲錐卡死、扭斷等情況。”顏鐵梅說,改善前200個絲孔就要消耗一支絲錐,而改善后一支絲錐可完成3500-4000個絲孔,保守估算每年可節(jié)約成本13萬余元。說著,顏鐵梅翻出加工記錄,每支絲錐加工多少絲孔均有據(jù)可查。
創(chuàng)新無處不在。在看似枯燥的鉆孔、攻絲工作中,顏鐵梅卻不斷提出工藝改善,今年以來,共完成有利于提高質量和效率的工藝改善40余項。除此之外,顏鐵梅還自制帶校準快捷裝夾工裝,用于小件物料的鉆孔加工,可提高效率40%以上;制作適用16種物料快捷鉆引孔的工裝,可將鉆引孔時間縮短30%;自制鉆模,有利于質量的統(tǒng)一性,也可明顯提高效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