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對我來說只是一小步,但對機器人來說卻是一大步。”
小型人型機器人一邊嗡嗡的發(fā)聲,一邊擺出向前邁一步的姿勢,借用了登月第一人阿姆斯特朗的名言,引得觀眾哄堂大笑。
“怎么去太空?”當該機器人的開發(fā)者之一、東京大學特聘副教授高橋智隆在臺上向該機器人提出這樣的問題時,小機器人流利地回答說:“從種子島搭乘火箭去。”
這款機器人名叫“希望號”(Kirobo),身高只有34cm,體重僅為1kg,擅長的技能是與人類進行自然的“對話”。
具備會話功能的“希望號”與該功能的開發(fā)者——豐田汽車的片岡史憲 希望號機器人將于2013年8月4日凌晨4時48分,搭乘H2B火箭4號機搭載的ISS(國際空間站)無人補給機“鸛”4號機升空。
12月,希望號機器人將與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(fā)機構(JAXA)的宇航員若田光一進行全球首次“人和機器人的太空對話試驗”。
希望號機器人是由電通、東京大學尖端科學技術研究中心、高橋副教授擔任社長的Robo Garage及豐田聯(lián)合開發(fā)的。
該機器人協(xié)調而自然的對話功能是利用豐田的技術實現(xiàn)的,可以像鸚鵡一樣學舌或隨聲附和,能讀懂人類的情緒。豐田的片岡史憲介紹說,“還可以分析對方說的內容,判斷語氣是肯定還是否定,能根據(jù)情況做出恰當?shù)幕貞?rdquo;。
任何人都能使用
對于長期生活在封閉空間內的宇航員而言,希望號機器人可能是非常合適的玩伴。通過對話而不是按下按鈕等操作,把對于人類來說比較困難的太空作業(yè)順利地交給機器人——希望號機器人就是通往這樣的時代的鋪路石。
本田也將目光投向了人與機器人的交流。該公司從7月份開始在日本科學未來館實施人型機器人“ASIMO”介紹自身功能的實證試驗,試驗期間約為一個月。
ASIMO會問參觀者“是否想看看我的實力”等問題,然后按照觀眾舉手的多少調整要介紹的內容,根據(jù)情況進行通俗易懂的介紹。即便沒有人員操作,也能自主與觀眾繼續(xù)交流。
盡管智能手機等也具備語音操作功能,但由于很多用戶使用時都覺得不好意思,這一功能的使用頻率很低。但如果是可愛的機器人,或許用戶就會像面對寵物等一樣自然地與之對話。高橋副教授充滿信心地說:“希望在15年之內實現(xiàn)每個人都與一臺機器人一同生活的社會”。
擔任希望號開發(fā)項目總監(jiān)是電通的西島賴親,其父母年事已高,手已經(jīng)不聽使喚,因而不能使用手機。西島說,“我想開發(fā)一種只要說句‘幫我一下’就能提供幫助的機器人”。如果具備對話功能的機器人能夠和電話及家電等連接起來,就能實現(xiàn)這一點。
此前需要特殊操作的機器人,如果具備自然對話的人機接口,就能讓更多的人在多種環(huán)境中使用機器人。能夠發(fā)揮機器人的本來作用——輔助人類工作與生活。
當然,要使機器人的會話水平接近人類,必須進一步進行技術開拓。也許人們將來有一天會發(fā)出這樣的感嘆:希望號向太空邁出的一步并不只是機器人的一步,同時也是人類邁出的一大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