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2018年1月1日全面實行第五階段車用汽油標準……”伴隨這句話被寫入我國車用汽油升級進程,什么樣的汽油算得上是“國五油”一直受到關注。3700余字、足足10頁A4紙,國家標準委員會日前在官網(wǎng)上公布了“國五油”的報批稿,并宣布向社會征求意見,截止日期為7月22日。
“一是硫含量標準達到了歐洲的最高要求,二是徹底做到了‘禁錳’。”昨日,參與“國五油”標準制定的中國石化經濟技術研究院副總工程師劉靈麗做出解讀。
“國五油”徹底告別“錳時代”
“在國五油的制定過程中,環(huán)保目標是第一位的。”劉靈麗說道。
二氧化硫被認為是PM2.5的最大元兇之一。報批稿顯示,“國五油”的近20項指標中硫含量已被明確要求低于10ppm。也就是說每1克汽油中只允許有10微克的硫,與目前國四標準要求不高于50ppm相比,這將減少80%的硫含量排放。
而這一標準正和目前世界上最嚴格的歐五標準一致。2009年歐洲開始實行歐五排放標準,硫含量不高于10ppm,在美國的一些地區(qū)排放標準仍停留在30ppm.
在此基礎上,一項項“史上最嚴標準”紛紛出爐。記者對照“國四油”標準發(fā)現(xiàn),汽油中的錳含量由此前的每升0.008克降至每升0.002克。劉靈麗表示,從生產角度講,這意味著煉油企業(yè)不能加入任何含錳添加劑。作為一種貴金屬,進入大氣中的錳有可能造成土壤污染。而含錳添加劑在燃燒后還會在發(fā)動機內部造成堵塞,影響發(fā)動機的使用壽命。
在汽油中加入添加劑以提高油耗性能,這在煉油行業(yè)實屬平常。中國能源研究會常任副理事長周大地介紹,最初煉化企業(yè)多采用“加鉛”的形式,1998年我國啟動汽油“無鉛化”,污染性弱一些的含錳添加劑開始普及。而伴隨“國五油”的出臺,車用汽油將徹底告別“錳時代”。
不僅如此,報批稿還規(guī)定車用汽油添加劑應無公認的有害作用,車用汽油不應含任何可導致車輛無法正常運行的添加物和污染物。車用汽油中不得人為加入甲縮醛、苯胺類、鹵素以及含磷、含硅等化合物。
記者對照表格發(fā)現(xiàn),同2011年版的國三標準相比,被列上“黑名單”的添加劑足足多了一倍。劉靈麗解釋說,一些地區(qū)存在在低標號油中摻入化合物“以次摻好”的情況,“有些添加劑對環(huán)境有污染,有些則會損耗汽車發(fā)動機,這些都將在新標汽油中被禁止。”
“京五油”降標號成借鑒
在制定“國五油”標準時的大大小小幾十次討論中,已實行有一年多時間的“京五油”成了專家們嘴邊最頻繁提起的話題。“京五油有著一年的經驗,提供了很好的參照。”劉靈麗說道。
報批稿對汽油標號的調整尤為注目,而這一點正是借鑒了“京五油”的經驗。同“京五油”一樣,“國五油”也將汽油標號從90號、93號和97號分別降至89號、92號、95號。汽油牌號對應著汽油辛烷值,用來衡量汽油的抗爆震能力。簡單來說,標號越高,汽油相對的燃燒能力更好些。
降標號是不是就會影響油品質量?這個決定做得并不容易。“降標號,是考慮了汽車適用性、煉化企業(yè)成本、我國汽油生產現(xiàn)狀等一系列因素后的一個綜合結果。”劉靈麗介紹,從2011年底,中石油、中石化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的幾十位科研人員成立了文獻研究、數(shù)據(jù)測算、實驗驗證等多個課題組進行調研。
為什么要降標號?參與“京五油”標準制定過程的燕山石化科技部高級主管宋以常解釋,過去企業(yè)多是用含錳添加劑來讓辛烷值達標,而新標準明確指出禁止加入含錳添加劑。另一方面,我國流行的“深度脫硫”工藝也在一定程度上犧牲了辛烷值。
2012年5月31日,標著“京五”標準的車用汽油開始供應北京市場,一年減少車輛硫排放約105噸,折合二氧化硫減排210噸,綜合污染物排放減少30%。另一組調研數(shù)據(jù)則顯示,一年下來平均車輛的耗油量并沒有受到明顯影響。
“最終是‘京五油’一年下來的數(shù)據(jù)說服了所有人。”劉靈麗回憶到。
記者注意到,報批稿中的“國五”標準也同“京五油”有著細微差別。燃燒不充分時易造成大氣污染,不同于“京五油”對芳烴和烯烴含量總和不得超過60%的要求相比,“國五油”則是對二者分別作了要求:芳烴不超過總體積的40%,烯烴不超過25%。
“芳烴和烯烴都對辛烷值有貢獻,但芳烴的辛烷值更高些。”劉靈麗解釋,目前我國汽油需求總量仍處在上升態(tài)勢,高標號汽油需求量也不斷增加,從考慮出產量的角度考慮并沒有調整芳烴標準。而在實際生產過程中高標號汽油中芳烴含量高的話,烯烴則會相對較低。
專家看法
降低硫含量是“國五油”主要任務
“對于油品升級中的各類矛盾,我們要學會分清輕重緩急。目前來看,環(huán)境問題是首要的。”中國能源研究會常任副理事長周大地對記者說,降低硫含量是制定汽油國五標準的主要目標。
周大地表示,“國五油”標準同時也考慮了煉油企業(yè)成本負擔和汽車工業(yè)發(fā)展要求等多個問題,“如果一味要求煉油企業(yè)去改進工藝,生產高標號油,最終會增加很多社會成本,甚至會轉嫁到消費者身上。”